扫码进群,与同行一起共话医事~
本文来源:医学界综合整理
8月,国家医保局正式启动第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报量工作,涉及55个品种,报量时间为8月6日至25日。
此次集采在报量规则上进行了优化:医疗机构可自主选择按通用名或具体厂牌报量,既允许按品种统筹需求,也支持细化至具体企业,旨在引导临床认可度高的企业积极参与。同时,政策要求医疗机构报量原则上不低于2023-2024年度平均使用量的80%,并针对临床需求减少或业务调整等情况提供书面说明通道,确保报量真实性与灵活性。
集采政策对临床用药影响深远
药品可及性显著提升,患者负担大幅减轻
集采通过“以量换价”机制,推动药品价格大幅下降。
以第十批集采为例,部分药品降幅超90%,如阿司匹林肠溶片单价低至0.03元/片,氯化钾注射液单价0.16元/支。此类“地板价”药品的普及,直接降低了慢病患者等群体的用药成本。
国家医保局数据显示,前九批集采累计节约药费超4000亿元,惠及数亿患者。
临床处方习惯转变,仿制药替代加速
政策要求医疗机构优先使用中选药品,推动临床用药结构调整。
例如,第十批集采中,原研药企业在多个品种中“陪跑”,而国产仿制药通过一致性评价后快速占据市场。真实世界研究显示,仿制药与原研药在血糖达标率、降压效果等关键指标上无显著差异,临床接受度逐年提升。
上海瑞金医院药学部主任卞晓岚指出,采购周期延长至近4年,有利于开展长期疗效监测,进一步验证仿制药的安全性。
供应链稳定性提升,企业生产模式转型
采购周期延长与医保直接结算政策,缓解了企业回款压力。
内蒙古某药企回款周期缩短300天,年节省资金成本超4000万元。同时,集采推动企业向规模化生产转型,如科伦药业年产口服固体制剂300亿片,通过成本优势在竞争中胜出。
而部分依赖单一品种的企业面临挑战,如石药集团核心产品多美素在集采中降价89%,短期内营收承压,倒逼其加速创新药研发。
第十一批集采报量启动,标志着我国药品集采政策进入常态化、精细化阶段。通过规则优化、质量严控与供应链保障,政策在降低药价、提升可及性的同时,推动医药产业转型升级。
未来,需持续完善临床监测、患者教育与企业支持体系,确保集采成果惠及更广泛群体,助力“健康中国”战略落地。
医学界儿科领域交流群正式开放!
加入我们吧!
个人股票配资,加杠杆炒股票,中国配资网排行榜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